2025-11-18 09:05:25 来源: 中指物业研究

没有物业,小区真的会变好吗?撕开物业撤场后小区变化的残酷真相

[摘要] 一个小区的兴衰,从物业撤场的那一刻就已埋下伏笔。

这两年,网络平台上掀起了“取消物业”的声浪,同时,也有很多业主通过“拒缴物业费”的方式表达不满于抗议,以至于“物业撤场”的新闻越来越多。

物业撤场之后,有的小区业主正在欢呼“再也不用交物业费啦”,但有的小区业主却在为满地的垃圾发愁。

没有物业,小区真的会变好吗?在节省了物业费之后,是否有更大的坑在等着业主呢?我们整理了网上的相关信息,从物业撤场的第一天到第十年,记录下普通小区里出现的各种现象,探寻物业撤场之后,小区变化的残酷真相——原来,失去物业的“束缚”,可能带来一场持续多年的“慢性崩溃”。

第1天:秩序裂痕初现

物业撤场的第一个24小时,小区的破败景象初见端倪。

基础服务停摆:保洁团队撤离,楼道垃圾桶满溢,厨余垃圾渗滤液在地面凝结成深褐色污渍,拾荒者在翻完垃圾桶后,将没用的垃圾散落在路面上,塑料袋被风卷起,挂在灌木枝头。

设施半瘫痪:门禁系统崩溃,门禁卡刷不开小区门,行车通道的闸机无法抬杆,车辆进出受阻;监控室电源被切断,屏幕全黑。

业主反应分化:有人趁机把快递堆在单元门口,有人开始担心:“今晚回家,楼道灯坏了找谁修?”

案例观察:2022年初,安顺某小区物业撤离1天后,小区就陷入了“瘫痪”车辆进出的挡杆已被破坏,值班室也无人值守。各楼栋门外堆满了不少垃圾,无人清理。

没有物业,小区真的会变好吗?撕开物业撤场后小区变化的残酷真相

第7天:服务链条崩断

一周后,公共设施失效,公共环境持续恶化。

电梯被迫停运:电梯维保公司因未收到费用,撤走了巡检,并给电梯贴了封条——“未按周期保养,按法规必须停用”。高层业主突然发现,爬20层楼成了日常,孕妇、老人不得不减少外出。

环境加速恶化:垃圾清运车不再进小区,堆积的垃圾从楼道蔓延到小区广场,夏季高温下,腐烂的水果味混合着污水,路过需捂鼻。

治安隐患显形:原本的小区门禁失效,岗亭上锁,巡逻保安撤走后,小区大门接近完全敞开,外卖员、装修工随意进出。有业主反映:“停在单元门口的电动车,一夜之间丢了电瓶。”“放在家门口的快递被人顺手牵羊。”

案例观察:2024年6月,昆明安宁市某小区因物业没钱经营,导致服务中断,仅一周时间,所有电梯停运,地下停车场积水,小区卫生无人清扫。社区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只能协调环卫车临时清运垃圾,但物业欠的费用,得业主自己凑。”

没有物业,小区真的会变好吗?撕开物业撤场后小区变化的残酷真相

第15天:管理真空蔓延

两周过去,小区进入“无主状态”。

设施全面失能:因无人缴纳公区水电费用,监控系统断电彻底黑屏,夜晚的路灯也已经不亮了,小区花园里的植物因缺水开始枯萎。

外部风险渗透:废品回收贩子盯上堆积的垃圾,开始翻拣可回收物,塑料瓶、纸箱堆成小山被放在小区里面。

卫生环境瘫痪:人行通道被垃圾拦路,只留下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小路;正在装修的业主将建筑垃圾堆在了楼道里,形成了消防安全隐患。

矛盾集中爆发:业委会筹备组贴出公告,提议“每户先凑500元应急”,但应者寥寥——“凭什么我家先出钱?”“万一新物业来了,这钱算谁的?”

案例观察:2024年12月,重庆市南岸区某小区,堆积的垃圾堵住了人行通道的阶梯,包围了公益旧衣收集箱和社区健身场。虽有热心居民清扫,但是清扫出来的垃圾并没有人清运。

第30天:生活品质暴跌

一个月后,小区从“问题小区”变成“不宜居社区”。

基础功能瘫痪:电梯仍停运,有业主网购了折叠爬楼机,但仅限年轻人使用;路灯因线路老化陆续熄灭,晚8点后小区广场几乎没人逗留。

环境彻底脏乱:绿化带被踩出多条土路,原本的花坛成了垃圾点,景观池漂着饮料瓶、落叶,水面泛着油光。

治安事件频发:派出所数据显示,该小区近30天接报12起盗窃案,全是电动车、自行车被盗——“没监控、没保安,小偷专挑这里下手。”

案例观察:2025年8月,因低价物业费及小区物业费收缴率过低,株洲市某小区两家物业公司相继撤离,物业管理停摆,一个月无人清扫,小区臭气弥漫,治安、消防问题凸显,同时,房产价值开始出现贬损。业主坦言:“以前七毛钱的物业费都不想交,现在宁愿多交钱换干净和安全。”

第90天:社区功能瓦解

一个季度后,小区逼近“失序临界点”。

资产价值缩水:中介挂出的房源备注里多了“无物业”“需谨慎”,同地段带物业的小区挂牌价格明显高于该小区。

公共服务缺失:社区尝试代管,但仅仅负责垃圾清运,保安、保修、清洁等仍处于真空状态。

自治尝试受挫:热心业主牵头成立的“临时管委会”,因无法统一收费标准,有人拒缴物业费,加之业主对采购服务报价难以达成统一意见,不到两个月就解散了。

第180天:长期衰退定型 半年过去,小区进入“恶性循环”。

设施不可逆损坏:电梯因长期停运,电路板受潮,钢缆出现锈蚀,存在安全隐患,重新启动需要大修;小区门禁、单元门禁彻底失效,无法起到阻拦功能;二次供水设备因无人清洗,水箱内壁出现青苔,业主拧开水龙头能闻到轻微腥味。

环境重度恶化:公共区域的杂草长疯长,宠物粪便到处都是,景观树因无人修剪枯死大半,小区像个“被遗忘的工地”。

群体心态转变:部分业主开始“破罐子破摔”——“反正没人管,垃圾扔楼道也没事”;另一部分则搬离,“不想让孩子在这种环境长大”。

案例观察:南京某小区,物业撤场半年,小区房价应声暴跌25%,业主哀鸣:“省三年物业费,亏掉50万首付”。在另一个小区,街道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协调过3家物业,一听是无物业小区,要么嫌利润低,要么要求预付半年费用,都没谈成。”

第365天:一年之期,衰败固化

核心特征:从“临时混乱”转向“长期凋敝”,业主生活深陷低质量泥潭。

环境脏乱常态化:垃圾堆积已成“固定景观”——楼道转角堆着未清理的快递盒,绿化带里的塑料袋被雨水泡得发白,景观池结了层绿藻,没人再试图打捞。

设施报废成常态:电梯彻底“躺平”,井道里积满灰尘,连封条都脱落了;路灯只剩零星几盏亮着,大部分线路被老鼠咬断,晚上小区漆黑一片,老人摔跤、孩子跑跳都得打手电。

治安问题“本地化”:小偷摸清了小区规律——白天年轻人上班,小偷入室盗窃,夜晚没有路灯,小偷停在外面的自行车、电动车。

业主心态“两极化”:

消极派:选择“适应”——“凑合住吧,卖又卖不掉,修又修不起”;

积极派:尝试自救——自发组织“扫楼队”轮流倒垃圾,凑钱装了简易监控(仅覆盖单元门),但因没钱维护,三个月后设备故障成了摆设;

极端派:开始维权——联合起诉前物业追讨公共收益,或向街道申请“应急物业”,但流程耗时数月,收效甚微。

案例观察:上海某撤场一年的小区,有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扫自家楼道,边扫边叹气:“以前物业扫得锃亮,现在我上午扫完,下午又有人扔垃圾。”

第1-5年:社区生态异化

三年后,小区从“居住空间”沦为“生存场域”与“价值洼地”。

违建与侵占:一楼业主圈占公共绿地种菜、搭棚子、养鸡,二楼住户私拉电线给电瓶车充电,公共区域被分割成“私人领地”,矛盾从“抢资源”变成“争地盘”。

人口结构变化:年轻家庭陆续搬走,留下的多是经济能力较弱的老人,小区消费活力下降,周边商铺陆续关门,买瓶酱油要走1公里。

房价腰斩:同地段新房均价1.3万/㎡,这里二手房价跌至8000元/㎡,仍无人接盘。银行评估时,直接标注“无物业管理小区,贬值风险高”。

公共设施报废:健身器材锈成废铁,儿童游乐区的滑梯开裂,喷泉干涸成洼地,小区再无“生活感”,只剩“居住功能”。

社会标签固化:年轻人相亲会避开这里,家长群流传“别买无物业小区,孩子没地方玩”——小区成了“差社区”的代名词。

治理成本飙升:若此时想引入物业,需先解决违建拆除、设施修复等历史问题,初步预算超百万——这笔钱,业主谁都不愿先出。

案例观察:武汉某老小区撤场3年,如今70%的住户是租客,楼道里贴满“通下水道”“修空调”的小广告,墙面斑驳得看不出原色。某银行信贷员透露:“无物业小区的房产抵押率会降低20%,因为处置难度大、流通性差。”

第5-10年:小区凋零或重生

根据业主们的不同选择,小区走向截然不同的结局。

衰败终局:多数小区因无人接盘、业主放弃,沦为“开放式垃圾场”。有记者走访发现,楼道堆着旧家具,绿化带成了流浪狗窝,晚上漆黑一片,偶尔传来玻璃碎裂声。小区沦为“城市伤疤”,建筑完好率较低,公共设施基本报废,年轻人口流失率超一半,成了“老人不愿走、新人不愿来”的孤岛。

自治转机:少数小区走出另一条路。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裕兴苑小区探索无物业小区业主自治模式:“听呼声”精准把脉。街道、社区派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深入了解居民的想法和诉求。“聚能人”搭建组织。社区党委积极挖掘小区热心居民,组建业委会筹备组,推动成立业委会。“创条件”保障指导。业委会利用原物业公司的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保障日常工作开展。“齐发力”居民当家。社区党委和业委会积极鼓励并创造便利条件,吸引不同年龄、背景、职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最终,形成了“党建为引领、业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自治新模式。

重获新生:极少数通过“政府+业主+社会资本”模式重生。如山东、广东等地出台政策,通过引入政府补贴启动资金、业主自筹物业费,引入国企物业从事基础物业服务,使小区摆脱了住宅品质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街道辖区的健康路7号院在社区的协调下,与业主一起引进新的物业公司。同时采取信托制物业管理模式,通过其开放预算、以收定支、公开透明等特点满足居民对公开透明的需求,增强了双方互信。在社区党委的组织下,新的物业公司顺利入住,结束了小区“无人管理”的状态,不仅保障了居民权益,更提高了居民对物业的认可度,提高了基层治理效能。

治理启示:

一个小区的兴衰,从物业撤场的那一刻就已埋下伏笔。它或许不会在一夜之间崩塌,但会在每一次垃圾未清、电梯停运、小偷光顾中,慢慢消耗掉小区的口碑以及业主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谓“好小区”,从不是靠物业单打独斗,而是业主、物业、社区的多方协作,共同把“维护”变成习惯。

中指云

地产大数据与工具服务平台

关注中指物业研究官微

读懂物业行业和标杆企业

相关资讯

  • 2025年10月中国物业服务企业新增合约面积TOP50

    2025年10月新增合约面积TOP50企业合计约6083万平方米

    来源: 中指物业研究 --

  • 2025年10月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品牌传播TOP50

    中指研究院对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品牌传播信息进行监测(2025年10月),针对企业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进行专项研究,发布“2025年10月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品牌传播TOP50”。发掘全方位运用新媒体的运营优势,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塑造品牌影响力的优势物业服务企业。

    来源: 中指研究院 --

中指云

400-630-1230

中指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