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重磅召开。这场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擘画蓝图的重要会议,不仅明确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更将物业管理行业推向了城市治理的前沿舞台。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当“人民城市”理念深度落地,物业行业正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重磅召开。这场为新时代城市发展擘画蓝图的重要会议,不仅明确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更将物业管理行业推向了城市治理的前沿舞台。当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当“人民城市”理念深度落地,物业行业正迎来从传统基础服务向现代化城市服务运营商的历史性转型。
城市发展逻辑重塑:从“规模扩张”到“存量提质”的时代转向
会议深刻指出,我国城镇化已进入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阶段的根本性转变,要求工作重心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增效。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五个转变”与“五个更加注重”构成的新发展逻辑—— 从“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到“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转变城市工作方法”到“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每一项调整都直指“城市为人而建”的核心本质。
在此基础上,会议部署的“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更构建了清晰的行动框架。其中,“宜居城市”强调舒适便利的生活场景,“韧性城市”聚焦安全可靠的风险防控,“智慧城市”着眼高效协同的治理能力,这些都与物业管理的日常实践形成了深度契合。
人民城市理念落地:物业成为民生保障的“神经末梢”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为物业行业的核心价值赋予了重要内涵。这不仅是服务范畴的拓展,更是角色定位的升级。
从民生保障来看,物业正从“小区管理者”转变为“民生网络关键节点”。会议明确要求强化对老旧小区、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覆盖,这意味着物业服务不能再局限于标准化的清洁、安保,而需针对老年群体的适老化需求、困难家庭的便民服务等,提供更具温度的差异化服务。
从产业机遇来看,政策对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的支持,为物业打开了增值服务的广阔空间。社区养老床位的运营、托育机构的合作、便民零售网点的整合…… 这些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既能提升社区生活品质,也能成为物业企业新的增长极。
城市更新与宜居建设:物业战场从“小区管理”转向“空间运营"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建设成为关键词,这也让物业的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更新等项目中,物业的角色不再是“后期介入",而是可以深度参与“改造+运营”的全流程。例如,在改造阶段就介入规划,根据居民生活需求设计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改造完成后,通过专业化的运营维护,确保改造效果的长效保持。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城市更新的质量,也能为物业带来稳定的业务增量。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仅是在建设层面打造社区生活圈,更需要物业具备更强的统筹协调能力,从“单一管理者”转向“资源整合者”,通过协调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商业设施、文化场所等,让居民在社区范围内满足就医、购物、休闲等需求。
此外,房屋安全保障的强化,让物业的专业技术价值更加凸显。日常巡检中对建筑结构、消防设施、电梯运行等的细致排查,成为防范安全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可以说,物业的专业能力已成为城市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韧性与智慧:技术革命倒逼物业模式升级
“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求,正推动物业管理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
在社区基础设施管理方面,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系统的实时监测,需要物业引入物联网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监控平台。一旦出现管道泄漏、电路故障等问题,系统能自动预警并快速定位,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这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便利,更是城市安全运行的微观基础。
在应急体系建设上,物业需要建立标准化的预案。无论是应对暴雨内涝、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是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事件,都要有清晰的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同时,安保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也至关重要,从应急设备的使用到现场秩序的维护,都需要达到专业水准。
智慧城市的建设,则要求物业系统与城市服务热线、政务平台等实现数据对接。居民的报修投诉、物业费缴纳、设备运行数据等,都能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全流程管理。这不仅能提升服务响应速度,也能让城市治理更精准地对接居民需求。
创新与协同:物业行业生态的重构之路
会议强调的创新驱动与治理协同,为物业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社区创新场景中,物业可以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智慧安防的人脸识别系统、绿色节能的光伏路灯、智能垃圾分类的回收设备等,都可以在社区内先行先试,既为新技术的落地提供应用场景,也能让居民提前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红色物业”的深化,则是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的关键。通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的“三位一体”模式,形成治理合力。例如,在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中,居委会协调各方意见,业委会收集居民需求,物业制定实施方案,三方联动既能提高决策效率,也能确保方案更贴合实际。
此外,物业企业还需密切关注配套政策的出台,如城市更新资金的使用规范、智慧社区的建设标准等,及时调整内部管理流程,以适应政策要求。只有与政策导向同频共振,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结语:物业行业的价值跃升之路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物业管理行业已从城市治理的“边缘参与者”成为“核心力量”。面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物业企业需要完成三重转型:从基础服务商转向社区生活服务运营商,从小区管理者转向城市治理末梢执行主体,从人力驱动转向技术驱动。
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那些能够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大局,在民生保障、城市更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的物业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跃升,更能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贡献重要力量。在这场转型中,物业行业的社会价值将被重新定义,其在城市发展中的分量,也将愈发厚重。
中指云
地产大数据与工具服务平台
关注中指物业研究官微
读懂物业行业和标杆企业
随着上游开发市场增量空间的持续收窄,在房地产行业全面转入存量运营时代背景下,物业管理行业已进入发展动能转换期。据全国经济普查公告数据,2023年,物业管理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960.5亿元,2004-2023年均复合增速18.43%;分阶段来看,2018-2023年的复合增速下降,由于该
来源: 中指物业研究 --
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以及市场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物业管理行业正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本文将从企业经营管理、资本市场、技术应用三个维度,解读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为物业公司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分析基础。
来源: 中指研究院 --